2)第118章 夜照亮了夜(先别订阅,要大修_红楼读书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就站在时间长河的尽头,从扬州没落之后开始回溯,眼光总是要跟当下的人不一样些。

  当几百年后,朱自清用一种略带伤感的口味描述其自己的家乡,“提起扬州这地名,许多人想到的是出女人的地方。”

  再联系到如今,扬州城里百姓富庶安康的模样。任谁也无法将两者联系到一起,可要真的展开脉络,一切又变得有迹可循。

  扬州因盐政而兴盛,却也过度依赖盐政。用手遮住盐政两个字,当下世人对扬州剩下的印象好像就只剩下名妓、瘦马之流。

  从这就可以看出扬州所谓的繁华,潜藏在暗中的危险程度。可现在就宣扬这些,无疑于危言耸听,陈恒并不想做他人眼中的怪人。

  他将目光切换到这次的流民身上,男人们尚有去处,那女人们呢?

  坐拥长、淮两河便利,又有运河贯通南北,湖泊遍布东西。扬州地势之利,让它先天就具有打造大市场的可能。

  只可惜目前为止,南来北往的商路都只把成品带到这里售卖,扬州本地却没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品售卖全国,何也?

  只因扬州百姓太安逸了。安逸到连盐商这一行当,都被晋、徽两地的商人捏在手里。

  他们每日只需收收租金、喝喝茶,重复着每一天的快乐。

  想要强行驱使这样的扬州百姓加入生产创造,无疑是事倍功半的结果。

  谁肯放着舒坦日子不过,跑去跟伱干苦力。

  而这次的流民却给了扬州再次腾飞的机会,他们需要钱,需要工作,需要养家糊口,需要一个城市能暂时接纳他们,或是永远。

  流民里面,男人的活到好安排。依照陈恒的构想,以涝灾为前提,等疏通完河道、保障湖,他们应该也攒够勉强度日的本钱。

  可女人们就要头疼了,能适合她们的事情确实不多。

  陈恒想出的方法是重新捡起没落的扬绣。

  扬州刺绣曾一度跟苏绣齐名过,直到大明成化年间大量徽商涌入,因盐政而暴富的商人,肆意在扬州挥洒自己的金银。

  时间日久,直接滋生了扬州闻名于国的第三产业。

  “其大都会之地,动以千百计。其他偏州僻邑,往往有之,终日倚门卖笑卖身为活。”前明姓谢的书生,用短短几行字,就把扬州妇女的生活总结清楚。

  这种产业是把双刃剑,它虽然引来了天下游客,给府衙带来了不菲的收入。可也倒逼着许多扬州人,将妻女锁在家中。反正家里有租金,你成天出去抛头露面,别人还以为我们家是干什么的呢。

  只是当扬州官员意识到这点后,原本精善刺绣的女工已经散的差不多,剩下的都是些都是上年纪的老绣工,再想挽回也无济于事。

  这次要不是陈恒特意点出,流民里的妇孺可用在扬州刺绣上,韦应宏一时半会还真想不到,这个已经没落的行当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rgl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