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7章 案首(第三更)_红楼读书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用正直的人,百姓才会信服。若是使用不正直的人,那百姓自然不会信服。

  答题的内容,当然是要紧扣这个主题,然后以八股文的形式答完便可。

  可陈恒细细一想,又觉得不对。论语注疏里有一句:时哀公失德,民不服从。哀公患之,故有此问。

  再联想到当今圣上的登基过程,这会不会是考官有意为之呢?陈恒忍不住细想。

  就这一瞬间,他想起王先明早些年跟他说过的一则轶闻,那个写李唐而被免去资格的书生。

  看来这篇文是不好出现哀公失德的字样了,陈恒心中已有计较,但这也难不倒他。

  心中既有沟壑,文章泼墨便成。

  陈恒提起笔在纸上奋笔疾书,洋洋洒洒几百字后,一鼓作气的文章就跃然于纸上,他将草稿纸拿起来再默读一番,心中还算满意。

  修改的事,可以放在后头。陈恒准备趁着自己现在思维活跃,把第二题也破了。

  …………

  …………

  考生们奋笔疾书间,县令也不全是坐着干等,做为出题人,又是阅卷人。他是可以站起来在考场内走走看看的。

  许平之一连见了四个考生的考卷,脸色都开始黑了,心中默默给他们打上叉。

  这些书生真是蠢过头,只知道死读书,连开智后该有的机敏也没有。与其让你们去府试惹事,不如停在县试,等我离任后,再交给继任者头疼。

  反正只要别在我的期内闯出祸来,谁管别人的死活。

  许县令又见了第五人,见其文风得当,措辞谨慎又贴合主题深觉满意。聪明人还是有的嘛,要连这点悟性没有,以后拿什么过院试、乡试。

  许平之回到自己位置,索性喝起茶。

  这里面的公道,谁也说不清楚。但时下的考生,确实要揣摩揣摩主考官的喜好和朝廷的忌讳,毕竟决定权在他们手中。

  …………

  …………

  第二题,陈恒破的就省力些。它出自《孟子·梁惠王》篇,大意说的是君王、师表,要代替上天好好爱护百姓。

  孟子的中心思想向来是‘民贵君轻’的仁政,也是现在朝廷主打的施政方针。

  这题陈恒回答的四平八稳,自打他上个月受人点拨后,行文便不在追求引经据典,花团锦簇。

  遣词造句,都是扣着主题做延伸,但也不会为了增加信服力,而故弄玄虚。

  如此连着答完两题,陈恒合起来数了数字数,有七百出头,还是要精简一下,控制在七百内最佳。

  陈恒深呼吸几下,调整好思绪。从头拿起草稿纸翻阅,一番修改过后,他才彻底满意。

  接下来就是第三题,这题最是简单不过,就是作一首五言律诗。

  县令许是知道自己第一题挖了大坑,没有在诗词上多做为难。只给了个月的题目,可惜大雍朝科举不注重诗词。写的好了,也只算作加分项。也不知道是读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rgl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