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82章 林教谕_红楼读书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盒从廊上走来。更有手举风车的珏弟朝着台阶下跑过,二三个奴仆追在林珏的身后,似乎在担心他从台阶处摔倒,脸上透着紧张。

  此画用色饱满,人物神情惟妙惟肖。哪怕只是一处定格的静景,可凉爽的秋风还是通过纸张吹拂在看客的脸上,叫人过目难忘。

  林如海看完文书一抬头,就留意到陈恒赏花的样子。他笑过一声,也没在意。喊了晚辈一声,让他给自己解释文书上的细节门道。

  陈恒也不急,先跟伯父讨了一杯茶,润润自己的喉咙,才开始讲着自己的计划。他的解决办法说起来也简单,苏杭两地的织造局,每季采购的丝量数目极大,光靠当地百姓种植着实吃力。

  大雍吸取了前明‘改稻为桑’的错误,对耕地的保护下足了功夫。刨除这些需要保留的耕地后,苏杭两地剩下能种植桑叶的土地着实不多。这是苏杭两地的短处,却是扬州的长处。

  扬州的西北方有大片荒地,土质非常适合种桑养蚕。只这一条,就能让扬州成为苏杭两地的助力。唯一要头疼的是,织造局的官员愿不愿意接受扬州送来的原料。

  毕竟古代交通不便利,算上舟车劳顿的运送成本。把扬州的东西运到苏杭卖,价格涨幅肯定是会有的。哪怕只是一点,算上未来布匹的数量,也是一笔不菲的开销,无形中压缩了织造局的利润。

  陈恒没有十足的把握,敢保证织造局的官员就有高瞻远瞩的目光,想到提高产能所带来的利润。他们本质是官,不是商人。为陛下谋财的同时,考虑更多的肯定是不犯错。这是官员的屁股决定的事情,改变不了。

  所以他给苏杭准备了一套更有吸引力的方案,就是扬州主动降价送货,只要织造局肯把局里做剩下的布料,通通卖给扬州处理就行。

  这样里外一算,苏杭两地的织造局可以说赢两次,既低价拿了原料,让利润空间增加。又捎带手卖了坊内的残余布料,还能把给扬州的钱收回来,可谓白赚。陈恒相信,他们肯定会同意这个办法。

  对扬州来说,看起来好像拿上好的原料,出去换别人的次品布匹十分吃亏。可秋浦街如今的定位,又不是瞄着高门大户,自然不需要把东西弄得尽善尽美。

  与其在这个领域,跟具有先发优势的苏杭死磕。不如拿织造局选材时的剩品、次品,做些小家小户、平民百姓踮踮脚就能买得起的衣物。

  陈恒看中的就是绫罗绸缎跟粗布麻衣之间的空白,只要眼光放低一个档次,秋浦街这些女工的手艺,就完全能派上用场。可谓是退一步,海阔天空。

  剩下的就是积累好技术优势,同时靠着织造局的庞大采购量,进一步扩大扬州的桑林种植面积,完成产能跟技术的双重突破。

  至于以后招商的手段,陈恒也有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rgl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