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42章 惊鸿掠过,我心难耐(加更!!_红楼读书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自己架起小锅,准备过水煮面。

  官兵给的木炭不多,只够考生勉强烧顿晚饭。而且过了吃饭的时辰,就不会答应考生再借的请求。等到面条煮好,陈恒小心的移走考卷。自己直接捧着锅,放在桌上大快朵颐起来。

  此时晚霞偏移,刚好能照到他的桌前,也把号舍内照的红彤彤。明亮的过道上,尚有一半被剪影遮蔽。黑红相杂,如见青山绿水,好不奇妙。此情此景,倒叫陈恒觉得有趣。细细一想,这段会试的经历,应该足以跟儿孙闲聊一二。

  吃过晚饭,陈恒直接裹着被子,靠在墙壁上就是呼呼大睡。除了隔日交了卷,陈恒基本上都保持这种状态。更不会让自己去想之前的题目,交都交上去,担心也是无济于事。

  如此到了会试第六天,第三场考试的,也就是策论的题目终于放出。虽只有五题,考的内容却十分复杂。包括不限于古今时事,天文地理,山川湖海等等都有可能出现。

  精气神虽没到初入考场的状态,可也恢复的七七八八。陈恒一转头,又见四周的考生全部病怏怏的失魂模样,心思更加大定。对拿下这次会试的把握,又增多几分。

  将注意力重新集中,陈恒低下头开始研究题目。第一题就是去年的旧闻,说的是去年八月,从松江府到苏州府一带发生的海啸。(注1)

  没记错的话,原书里贾政依照规矩,辞去地方学台职务后,曾奉旨前去赈灾。为此事,贾政一直拖到去年年底才得以回家。

  把脑子里关于海啸的信息汇总一下,陈恒再看题目,见考的是民生治理、救灾举措等等。这种事,陈恒在扬州已有亲历亲为的经验,答起来实在拿手的很。

  到了第二题,考的又成了从青泥洼到京师、扬州的大航线。这是李贽执政期的大功绩,抛开乡试时出现过的边战不提。陈恒对它的出现,并不意外。

  这题,嗯……这题……好吧。这题考官想怎么考都行,陈恒都能答得上来。不论是从利国利民的角度,还是沿途州县的配合发展,陈恒都能说个四五六来。

  说实话,让主事人出来答题,是有些犯规了哦。

  如此到了后三题,陈恒的好运才算结束。但所出题型,并不脱离实务的范围。有考验州府举子,对本地吏治的看法和见解。有考研山川湖海之变化,探究地志水利的。

  会试,从来不是只考文章一途。只是青史留名的文豪们才华过甚,才让大家误以为会写诗、写文章,就能考取进士。

  而策论这种题,即是朝廷拿来考举子的胸中韬略。也是借着各地举子赴京的过程,将天下的情况做额外的汇总、调查。

  不是三鼎甲的试卷,才叫试卷。所有考卷,在会试结束后,都会在礼部库房收录。事后还会有人专门抽查复检。身为一国之君,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rgl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