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44章 终盼来万紫千红,名扬四海_红楼读书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解决之道,自然是从‘选贤任能,以清官、好官为使,守牧一方’下笔。

  这是得状元之法,只需平顺无错,等在眼前的,就是一条直通青云的大道。

  陈恒握着笔,久思之下,还是犹豫了。李贽要求问贡士的政见,那这政见是不是自己的呢?是,也不是。

  因为陈恒知道,这是解决之法,绝非根治之法。对天下百姓来说,无非是好三年、坏三年的轮回。

  来了个清官,大家就能安居乐业。来了个贪官,就望风而惧。如此下去,真能期盼着任任都是好官、清官吗?换言之,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,真的可以放置在一小部分群体的自查自省上吗?

  心中思考到这个问题,陈恒陷入一时的困顿。他在原地停顿许久,终于还是把目光从大道上移开,哪怕这条路上走的人最多,走的最稳当。

  我意已决,当以赤心见日月。鸟不鸣则死,树无根则亡。陈恒忘不了田野里一个个劳作的身影,那里面的人,曾经有他的爷爷,他的父伯,亦有自己,更有许许多多像自己一样的人儿。

  “臣闻臣对……”陈恒提笔落字,这是殿试策问的固定开头。从六科离任后,这是他又一次用起臣这个字。时至今日,这个字,好像带着千钧重担,更有一副感悟在心头。

  一番简单的起头引句后,陈恒的笔锋将将起势,直奔本次策问题目。

  “圣人教化之道,在启民智,发善心,辩忠奸。”简单的几句话,概述完教化之道后。陈恒开始在纸上梳理民患的由来,这点想必每个考生都会写到。无非是流年不利,父母官不作为等等。

  陈恒的言辞,却更加锋利一些。他那爱编故事的习惯,在此时发作。信笔之间,言辞凿凿道:上古时乡野间有件趣事,说的是一个瞎子去找村里的聋哑人借钱。

  陛下你猜怎么着,他们俩鸡同鸭讲,一个看不到,一个听不到。比划半天,都不知道彼此的意思。瞎子没办法,只好请了个同乡来帮他们传达。

  聋人家里刚好有钱有田,得了村人的传达,就大方的把钱粮借给瞎子。村人见财帛,就动了邪念。隔日,自己以瞎子的名义再来借钱。聋子好心,虽不解,亦借之。

  村人见得来全不费工夫,索性一而再,再而三。日久,有好心人将此事告诉瞎子。瞎子把此事公之于众,大家才一起把此人赶出村,又请了个贤明之人来帮他们。

  可过上一年半载,贤人就要远行。瞎子寻遍村子,竟再找不到可以信任之人。

  事后,瞎子站在路边,忍不住朝天哭道:“老天爷,老天爷,我若是能看见就好了。”

  聋子得知此事,赶到瞎子身边,亦是陪着流泪不已。

  “民患为官患,官患之难,正在此处。”陈恒肃穆着神色,在纸上奋笔疾书,“素闻贤人可有而不常有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rgl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