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430百官们,吵成一锅粥_大唐:开局抢回武媚娘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丽斥责高句丽王,高句丽王臣必然发憷忌惮。"

  "再选一能说会道之士前往百济,分说其中利害,敦促百济出兵帮助新罗抗击高句丽……"

  "高句丽既然已经攻占了二十一城,眼看就要吞并整个新罗,又怎么会因为一个朝政钦使而半途而废,将已经吃到嘴里的肥肉吐出来?"

  "百济显然已是和高句丽达成了甚么协议,新罗苦苦相求,而且将所有的利害关系都分析了个清楚明白,百济还一口回绝,朝廷派一个能言善辩的钦使又能起到甚么作用?百济很少派使臣来我大唐,原本就对大唐不算恭顺!"

  "能不能成,不试一试又怎么知道呢吗?"

  "试一试?新罗接连败退,危在旦夕,哪还有时间去试一试?等试过之后,新罗已经被高句丽吞并了、就迟了!"

  "说的对,如今新罗危在旦夕,哪还有时间去试试?只有快点出兵才能解新罗之危!"

  ……

  整个大殿上文臣武将可谓是吵的不可开交,出兵有出兵的理由,不出兵又有不出兵的理由。

  事实上,这些理由都没有错,关键是怎么权衡估量。

  所以无论是支持出兵的,还是支持不出兵的,谁都说服不了谁!

 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一直都在安静的听着,无论是支持出兵的理由,还是不支持出兵的理由,他全都清清楚楚。

  其实,他心里跟明镜似的,早就有了权衡预判,所以他心里波澜不惊,一点也不纠结。

  朝堂辩论十分激烈,可以说大部分大臣都参与了。

  这种事情极其稀罕,自李世民登基以来,还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盛况呢!

  当初李世民决定对东~突厥动兵的时候,朝中波澜不惊,可是一点争吵都没有。

  终究,东~突厥的骑兵都打到渭水河畔了,那是大唐君臣们的奇耻大辱,所以君臣上下众志成城,一直都在为征东~突厥而做准备。

  如果高句丽进犯的是大唐,那朝中还有甚么好争议的,肯定是一致决议出兵。

  对于朝堂上的争议,李世民一点都不意外,他的目光一直在朝臣之中逡巡。

  他心里一点不着急,虽然整个朝堂上看似热火朝天、吵成了一锅粥,但是像房玄龄、长孙无忌、李靖、李绩、魏怼怼、褚遂良等人都还没有出声呢。

  李世民的目光转了一圈,落在了李治的身上,这才发现李治抄着手正兴致勃勃的听着呢。

  李治没有出声,但是和房玄龄等人却又截然不同。

  房玄龄等人虽然没有出声,但却十分凝重地皱着眉头,显然一边听着周围的辩论,一边在心里评判估量。

  唯有,李治袖手在听,十分平静不说,嘴角还翘着,似笑非笑。

  李世民无语了,这个小九儿哪是参加大朝会,分明是在戏园子看戏。

  李治确实心情十分的放松,就如同房玄龄、长孙无忌、李靖等才智之士,恐怕都拿不定主意到底要不要出兵。

  但是李治却不同,因为他已经知道结果,所以心里反而非常笃定、淡然。

  李治也没有开口参加到辩论中去,因为也不差他一个。

  决定是否出兵对皇帝来说一点都不难,因为朝堂上并不是一边倒的局面,而是一部分支持,一部分劝阻,这样争执不下,本就需要皇帝来裁决,不论皇帝做甚么决定都说的过去。

  所以,李治也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参与进去的必要。

  这样的朝廷大辩论,他就算参与进去,肯定也是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,不过是白白浪费口水罢了。

  对于皇帝来说,决定出兵不难,难的是他的梦想御驾亲征。

  因为决定是否出兵很简单,武将们都支持,甚至也有文官支持,但是如果皇帝决定御驾亲征的话,恐怕程咬金等人都不见得支持。

  到那时候,这才是皇帝李世民真正的麻烦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rgl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