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六百三十八章:另辟蹊径(1)_穿越1480之新世界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李朝,釜山浦。

  金氏百货的掌门人金大城走下自家的运输船,准备在港城中向同行打听一番,有关今年毛皮贸易的行情。

  眼下东北总督府有这么几门生意最挣钱,一是开工厂的,二是做土特产的,三是有关海货的。

  第一门生意入行门槛高、投资大,且没有专业人才也搞不起来。第三门生意仅限鲸屏岛(虾夷岛)一地,前期投资大,需要购买专业捕鱼船,聘请船员水手,风险高,而且体量小,容不下太多商贾参入。

  算来算去,亦只有第二门生意,适合像金大城这种有些实力,却没有到达顶尖的商贾参入。所谓“做土特产的”,就是收购土著手里的毛皮、东珠、人参、鹿茸等东北地区的土特产,然后自己加工售卖。其中,毛皮贸易是这门生意里的重中之重。

  如今的年景是一年比一年冷,加工好的毛皮根本不愁卖。每年贩卖到倭国,走私到明朝,经葡萄牙人中转的毛皮货物不知凡几,连一向对外销售毛皮的李朝,近些年也开始从宋洲商人手里购买上等皮货,可想而知,这门生意的市场有多么广阔。

  毛皮贸易不是因小冰河时期出现而突然兴起的。

  在华夏,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,上谷郡广宁便出现了一个贸易中转点,中原地区的靴韂、布帛、茶糖、珠饰等源源涌入西域乌桓、鲜卑等国度,而西域盛产的马匹、半只、角端弓(一种牛角做的弓)及“天下名裘”大批输入中原。

  唐代,由于商业的逐渐发展,甘、宁、蒙、坝上各县等地的皮货都集中到了广宁,然后再运往中原。广宁成了北方的毛皮集散地,从而促进了毛皮手工业的发展,让当地有了“皮都”之称。

  至明代嘉靖、万历年间,原来的广宁已经荒废,为了抵御北方的鞑靼人,明廷在当地修建了张/家口下堡与上堡。每年早春二月,从堡内交易中心绵延四方空地、布满车辆、毡蓬,各类贾店鳞次栉比,大至骏马、骆驼、肥羊,小到毡毯、兽皮、羽毛、缯帛、棉布、杯瓶、酒器,比比皆是,琳琅满目。随着交换的扩大和毛皮原料的增加,毛皮加工制作业应运而生,并随着皮毛需求量的增加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。历史上,有名的晋商由此壮大。

  在欧洲,珍贵的毛皮资源有限,价格不菲,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11世纪,一位西北欧的修士就言:“不论对错,我们把得到一件貂皮袍子等同于至高幸福”。贵族出门不穿件毛皮制品,等于后世出门不穿内衣。

  由于毛皮原料供不应求,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还于1336年颁布了一项法令规定:只有王室成员、贵族和领取100英镑以上薪俸的教会人士才可以穿着珍贵毛皮。

  大约从16世纪开始,欧洲的消费时尚出现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rgls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